吃飽之後,咱們繼續在屏東市區裡探險
下一站是【阿緱地方文化館。蕭氏家廟】,對於「阿緱」二字老菜可是萬分好奇
查了一下資料,屏東在清朝時期稱為「阿猴」
1905年,在地方仕伸的稟請下正名「阿緱廳」,為扇柄帽沿垂綴紅線的意象
1920年,因位於翠屏山東方,故取「屏東」為名,成為了高雄州下的屏東郡
1933年,升格為屏東市
【阿緱地方文化館。蕭氏家廟】不太好找
因為它隱身於一個小巷子的巷底,在外面大馬路上沒有明確的告示牌或路標
還好,老菜事前功課做得很足,沒怎麼繞路就找著了(撥瀏海)
文化館前方有個很大的廣場,停車不是問題
【蕭氏家廟】
不得不說,從早上在【屏東美術館】.【將軍之屋】一直到【阿緱地方文化館】
館內的志工人員或服務人員真的好熱情,而且每位都很樂意陪著遊客導覽或是有問必答不會不耐
老菜真心認為,這才是在地人熱愛在地文化的一種表現
而且,像我們這樣的外地遊客,也會因為他們親切的服務而對這個城市的好感度提昇許多
館內的人員說,這裡屏東市北郊的崇蘭聚落
外頭的博愛路是以前農業時代的大水圳,而文化館後方的崇蘭456藝術巷弄是以前的牛車道
崇蘭的蕭家以興辦教育為「屏東書院的捐首」聞名地方,在清代共出了九位舉人
1880年所建立的【蕭氏家廟】,是完全沒有地基的(嚇)
館內人員說以前的建築工法真的很厲害,經歷過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地震或雨季,【蕭氏家廟】依然完好
家廟兩側的過水廊,目前正介紹在屏東縣內各個古蹟的木作之美與彩繪之美
而【蕭氏家廟】在2004年成為屏東縣定古蹟,2012年完成維護工程
穿過小門,咱們往【阿緱地方文化館】前去
【阿緱地方文化館】有中午休館時間,想造訪的朋友可是要注意的
雖然都是蕭家所建造的老建築,但是兩方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
抬頭看看天花板,舊時的木作結構保留得很完整
挑高的建築,只要幾支電風扇吹一吹就很涼爽了
服務人員說,這裡之所以稱為「課餘軒」是因為這裡是蕭家以前的學堂
讓家族裡的孩子們可以復習功課的地方
噢!以前的農業時代真要做到如此重視教育的地步,不但要有錢也還要有心
「孔明與周瑜」
現在【阿緱地方文化館】展出的是一系列黃嘉宏老師的剪黏藝術作品
服務人員說武官與文官的服飾與神情,在「孔明與周瑜」的身上可以看出分別
「關公」
正所謂「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老菜就是那位看熱鬧的朋友
還好有服務人員在一旁為我們解說剪黏藝術作品
他說,黃嘉宏老師13歲學習剪黏工法,20歲出師,現在在台灣算是首屈一指的老師之一
這些作品都是老師到鶯歌的工廠挑選淘汰品之後,再依照圖案或花色剪裁拼接而成
眼尖的朋友,則是提醒我們看看關公頭頂上的帽子
這麼一看才大吃一驚,原來帽子是用一般在外面看到人家泡茶茶具的把手
再看看一旁將士戰袍的肩膀處,是茶具裡的茶嘴(笑),只能說黃老師太厲害了
「觀音乘龍」
這是老菜第一眼就愛上的作品
不但是因為這尊觀音的樣貌莊嚴素雅之外,觀音身上的多層次穿衣法實在是讓人嘖嘖稱奇
不但表現出衣服的飄逸感,青花瓷的花色也拼接得恰到好處
觀音旁邊的龍,無論是麟片或是毛髮都是一小片一小片接起來的
一看就知道是很費工夫的作品
這尊「王昭君」則是服務人員的最愛,因為感覺很柔美,色彩也繽紛
【阿緱地方文化館】雖然展出的作品不多
不過,光是仔細端看每一尊作品就足以殺掉非常多底片與時間了(笑)
我們又繞到【阿緱地方文化館】的後方,這裡是【崇蘭456藝術巷弄】的巷底
小巷弄裡到處都有塗鴉或彩繪的牆面,很適合走走逛逛
沒想到,在巷底居然有縣定古蹟與剪黏藝術作品和藝術巷弄可以參觀
「阿緱」確實讓人驚艷
(圖片來源:文化部地方文化館網站)
順道一提,在google map上輸入【阿緱地方文化館】地址之後,出現的位置完全不對
所以有興趣來此一訪的朋友,請按照上圖才能順利抵達
或是找到這家【阿曼城市汽車旅館】,旁邊的小巷直直駛進去到底就是了。
【阿緱地方文化館。蕭氏家廟】
地址:屏東市崇蘭里崇蘭69號
電話:08-7330924
開放時間:08:30~12:00 / 13:30~17:00(周日.周一.國定假日休館)
由菜市子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此作品衍生自lu6627.pixnet.net。超出此條款範圍外授權可於http://creativecommons.org/查閱。